“求人不如求己”,這是一句婦孺皆知的大實話,但在收藏界,收藏愛好者自家眼力不濟而求人鑒定的事兒卻屢見不鮮,并由此演繹出了許多“借眼”不對吃虧上當的事。
假大空
某辦公室主任,性情直爽,酷愛收藏。兩年前,他得到一個戰國時期的中山鼎,不大懂青銅器的他心里總犯嘀咕。春節前經人引見,他請到了某市博物館的一位工作人員。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拿出鋸子,抓起鼎的一只腿便鋸開了。以鋸子來鑒定青銅器,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乃是我們這位市級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獨創。“假了,”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這位主任,“你看,是紫銅不是青銅,而且鋸口閃亮,兩三千年下來,銅還能閃亮嗎?”結果,主任便把鼎作為假貨退還原主,一件珍貴的青銅器就這樣受到了不可挽回的破壞。其實,戰國至秦時鑄造青銅器所用的銅正是接近紫銅的深紅色,而這些青銅器盡管在悠長的歲月中內部氧化很嚴重,一旦被折斷或摔傷,其傷口會呈現褐色渣子狀,但若打磨或鋸開,其傷口則仍為閃亮的新銅樣。
掌錯眼
湯先生喜歡上了玉器,但對鑒賞不太精通。某日在一攤上見到一只玉蟹,攤主看他愛不釋手的樣子,便索要2000余元的高價。老湯拿不定主意,就央其熟識的某老玉匠“掌眼”,該玉匠瞥了一眼只說了兩字:“能玩!崩蠝爝價1400買下了這只玉蟹。不料再經多位玩家會診,那只玉蟹不過是件價值數十元的和田玉料。而今,老湯逢人便說老玉匠不負責任:“他說能玩,一塊破磚也能玩啊,我怎么就信他呢?!”
借錯眼
趙先生是位收藏投資的熱心人,自創一套“借眼”的高招來彌補自己鑒定能力的不足。他每天都到收藏市場溜達,專門去瞅正在討價還價的生意,一旦買賣雙方未談成,他便湊上去,以比買主略高點的價格買下原買主看上的藏品。就這樣借眼買貨,趙先生也得到了不少很好的藏品,但不久前又在市場上如法炮制的他卻栽了個跟頭。當時,趙先生面前的攤主正與一位中年買主為一刀平五千討價還價,攤主要4000元,買主只出2800元,雙方爭執了好久未果,中年人面帶遺憾轉身離去。這時,趙先生追上去問那中年人為何不再加點錢買下,中年人說:“那一刀平五千雖說東西是真的,但品相不完美,只能出這價!壁w先生聽后回到攤上,以3050元買下了那枚一刀平五千。后來趙先生在他人點撥下才領悟過來,自己所買的不過是價值十來元的新仿品,可此時攤主和中年人早已不知去向。
以上三個真實而頗有代表性的故事,其主人公第一個碰到了自以為是的“假大空”,第二個碰到了不愿助人的保守派,第三個則干脆碰上了設局詐騙的“托兒”。他們均是由于自己鑒別收藏品的能力不足而求助于他人所釀成的后果,或者痛失良機,或者蒙受重大損失。
當然,也有許多鑒賞水平和職業道德都很高的收藏家、鑒賞家樂于助人,但這樣的收藏家你不可能隨時隨地求助得到,一是沒有提供你所需的即時服務;二是對你的藏品作出鑒定結論時木已成舟,若有損失也難以挽回;三是在多數情況下,專家們是未見實物而作的結論,有時難免有誤差?偠灾,若自己眼力不濟而靠求助他人來搞收藏,最容易出現的就是兩個結局:一是坐失良機,二是蒙受損失。